海南岛最引人注目的是黄花梨,在海南岛、全国乃至全世界,黄花梨都稳坐木材行业的头把交椅。 “黄花梨”三个字的组合在古籍中很少见到,更多的时候是统称为“花梨”。直到清末,“黄花梨”这个名字才在史籍中广泛出现。据《清实录·德宗实录》记载,慈禧为了身后的财富,重修了丁咚陵墓。几乎所有的瓦片和横梁都被换掉了。善于阿谀奉承的大臣奕劻提出“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用南柏木成做外,其余均拟改用黄花梨木,以归一律”。慈禧对这个建议非常满意,将当时珍贵的黄花梨用在了更划算的地方,并明确表示“普陀峪万年吉地东西配殿木植用黄花梨木,罩笼罩漆,一切做法均照大殿修理”。另外,“黄花梨”这个名字在史书上似乎并不常见,更多的是以“花梨”命名。“黄花梨”这个名字比民国时期更晚流行。随着民国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木材从东南亚、非洲甚至拉丁美洲输入中国,红木家具的使用蔚然成风。很多木材商出于营销目的,利用木材行业“黄花梨”的地位,将一些价格相对较低的进口木材命名为“花梨”。为了区别正宗的“梨”,有人在它的名字前面加了“黄”字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黄花梨”这个名字在人们中间变得流行起来。名树也需要名人做陪衬。有人说“黄花梨”这个名字 出自梁思成。这是一份家庭声明。我们不要相信它。 按照现代植物学的分类,黄花梨的学名是降香黄檀,而降香黄檀、棕榈木等其他木材也被称为“花梨”。其实海南的先民早就发现了这些木质材料的区别,称降香黄檀为“花梨之母”,而海南的降香黄檀或棕榈树为“花梨公”。所谓的巴西花梨、缅甸花梨、非洲花梨更是五花八门。虽然各种名为“花梨”的木材质量都很好,但要说正宗,必须说是降香黄檀。看来得给花梨找个“黄”姓了。 中国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喜爱木材,不仅因为它的实用性,还因为木材本身具有一些堪比君子的特性。 自唐宋以来,人们对黄花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。在早期的文学中,人们非常重视它的“红色”和“强烈的自然性”。其实这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。最后,使用木材本身。梨色美丽而浓烈,正好符合中国人对美丽、智慧、高贵的崇尚。此外,黄花梨可以入药,有安神理气的功效,这也增加了人们对黄花梨的喜爱。 到了明清时期,人们对黄花梨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实用性,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。黄花梨的硬度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,但其木材上的纹路更吸引人的眼球,尤其是经过多年锤炼形成的“鬼脸”,在黄花梨爱好者眼中更显优雅。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,人们甚至专门选用带有“鬼脸”的木材来制作器皿,形成了延续至今的黄花梨审美传统。事实上,黄花梨的美丽是中国壮丽河山的结果。黄花梨生长在大山里,经受了风雨的磨炼。它的木材上的线条像河流和山脉一样起伏。欣赏黄花梨器皿意味着欣赏这个国家的微型地理地图。 黄花梨不仅仅是一种木材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和祖国山河的汇聚。人们热爱黄花梨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坚韧,还因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