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第一次听到黄花梨这个名字时,许多人会奇怪这种坚硬的木头和他们经常吃的梨有什么关系。但人们喊着喊着就习惯了这个名字,关于名字由来的问题也就不再记得了。真的可以说“天下没有黄花梨,只有人喊才会有黄花梨”。 关于黄花梨名字的来源,很多人说来自海南中部山区,自古以来就被黎族同胞这么叫的。有些文献甚至明确记载“产于黎山”。所以黄花梨应该是“黄花黎”。有些人甚至建议用“黄花黎”来代替“黄花梨”,以表明它的原产地是黎山。这种说法在情感意义上是合理的,但在理性意义上是牵强的。黎族同胞虽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过,但其主要用途只是作为一般的生活用品,并不珍贵。事实上,今天,许多黎族同胞也有疑虑。为什么这样“炉子里冒烟,却打不着火”的木头,几年后就能升值?另一种说法来自《博物要览》,其中说“花梨产交广溪涧,一名花榈树,叶如梨而无实”,其实是站不住脚的。如果你看到一棵梨树,你会发现它的叶子与黄花梨的不同。梨叶宽,梨叶窄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鉴于此,大胆思考。总的来说,梨木以坚硬多纹著称,尤其是老梨木。它不仅精致小巧,还具有果树特有的香味。在古代,梨木很容易得到,但黄花梨并不常见。梨木和黄花梨可以相提并论。 还有一种说法是“花榈色紫红,微香,其纹有若鬼面者,亦类狸斑,又名‘花狸’。老者纹拳曲,嫩者纹直,其节花圆晕如钱,大小相错者佳”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。黄花梨,无论多么珍贵,也只是木头。木头自然需要找一篇关于木头本身的文章。屈原的《九歌·山鬼》中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:“乘赤豹兮从文貍,辛夷车兮结桂旗。”自古以来,狸猫就以其美丽而闻名。梨的木纹多变,所以叫它“花狸”比较合适。 在记载中,经常提到“花榈”其实是另一种木材。花榈的分布区域与黄花梨相似,也是一种优质木材。《本草拾遗》记载“榈木出安南及南海,用作床几,似紫檀而色赤,性坚好。”其他记载常称之为“花榈”。直到李时珍编著《本草纲目》,称其“木性坚,紫红色,亦有花纹者,谓之花榈木,可作器皿、扇骨诸物。俗作花梨,误矣。”看来古人将花榈和花梨混作一谈并非一时。但是黄花梨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,尤其是在海南,黄花梨倒真是比水果中的梨名气还要大一些。
|